CCCF专栏 | 彭思龙:工业技术进步没有捷径
我们不能期望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像互联网或者房地产一样突飞猛进,因为工业技术进步的逻辑与前者完全不同。
最近一年来,对中国科学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中美贸易战中的技术战,从中兴事件,到美国最近的出口管制计划,都将对中国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乃至科学界都有不同的声音,有的忧心忡忡,有的怒气冲冲。在现实面前,所有的情绪都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有更加清醒地面对问题,集中精力和智慧去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才是最好的办法。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其次,中国的策略该怎样。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争议并不大,当然也有一些需要厘清的地方。有几个误区需要认识清楚。
误区一,中国的政策导致美国的警惕,让中国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陷入被动。持有这种论调的人是很多的,我在很多地方都有朋友跟我这么谈起。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政府公布的一系列未来规划,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公布更是动了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奶酪,从而引起美国的焦虑。但是,为什么中国以前公布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美国就没有这样的焦虑?其实质在于,中国已经走到了新的产业升级阶段,不愿意按照美国一厢情愿地给中国规划的那条只作为中低级加工厂的安排,只能继续向产业的上游发展,必然要跟上游离我们较近的技术进行竞争。这是历史的必然,除非中国安于做低级打工者。所以,中国政府公布自己的计划,傻瓜都会看到技术的升级步伐,这些东西是不会隐形的。美国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派员来中国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状态,由此制定下一步的对策。其实,应该反过来说,美国的焦虑恰恰证明了中国制定的策略的正确性。如果美国等国对中国的规划置之不理,那就说明我们的计划要么还很低级,要么就不可行。对手永远是我们最好的帮手。
误区二,中国将因为贸易战陷入低谷,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减速。持有这种悲观论调的人也是很多的,理由当然很充分,就是中国对外依赖较多,不管是贸易,还是科学技术,一旦短期内切断了这种联系,中国发展的基础将受到冲击。可以肯定的是,冲击是必然有的,毕竟美国的体量、技术先进性以及残存的领导力,都会对中国造成很多阻力。事实上,中国自清朝后半期以来,遇到的阻力从来就不少,即便美国实施他们计划中的所谓制裁,跟之前遇到的阻力比,还是比较少的。中国自建国后到上世纪90年代,几乎是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发展的,尽管改革开放获得了短暂的窗口期,但是在那种完全封闭的状态下都走过来了,没有理由说以后就没有更大的机会。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传播已经不可能被封闭,这和过于严重依赖纸质文献的年代有重大的不同。因此,所谓的制裁最多是产品层面的,不可能是科学研究层面的。
误区三,中国未来也会走向产业空心化,走美国的老路。这种看法看似很有道理,毕竟人都是根据眼前的经验做出直接的判断。英国、美国甚至法国,都是如此,产业空心化将导致社会的就业面狭窄化和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实际上,产业的转移与否跟很多因素有关系,总的来说,产业的转移是根据利润的多少而确定的,产业总是往利润更高的地方转移,这是资本的本能。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将有两个以前别人没有的优势。其一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其二是巨量的人口存量。在此前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尽管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跟制造有关的技术进步并没有那么快,今天的机器人的能力和十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大量的工作可以用相对廉价的机器人替代已成为商业上的可能。短期内,中国将有成千上万家初创公司进行中低级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尤其是用工量最多的质量检测工序。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质量检测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超过人力,同时在商业上也更为可行。其次,中国巨量的人口存量同时提供了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更有“板凳深度”1的劳动力。这些,产业转移从中国出去并不会像过去的美国一样。当科学技术和10亿人级别的国家相结合,这样的历史还是头一次,因此,其结局也将是前所未有的。
制裁与否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好内功,以静制动。但是,在当前很浮躁,同时带有一定的骄傲自满情绪的条件下的中国,还是要认清一个问题,工业技术的进步没有捷径。我们不能期望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像互联网或者房地产一样突飞猛进,因为工业技术进步的逻辑与前者完全不同。
工业技术的大多数领域都不是原理性的,并不是某一个公式或者原理的突破,依然是在大家都掌握的原理上的一种实现,但是,即便如此,技术的进步依然非常困难。在很多领先的工业技术产品中,有无数技术上的创新,更有跟产品实现相配套的技术,这些创新有很多甚至写不成论文,但是对于产品的实现却非常关键。当我们只能看到产品,而看不到背后的技术创新时,就只能自己摸索,直到我们也重现了那个技术创新。德国的工业技术一直在全球处于领先状态(当然不是全部领域,至少在机械制造领域如此),就是因为德国很多公司在自己的领域耕耘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加上德国人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修养,我们不能否认那些看似很贵的产品背后,会有很多不容易想到的技巧存在。
工业技术进步还需要产业配套的积累。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是完全自主的,从原料、设备、配件等各方面都需要其他企业的参与,任何一个环节的欠缺,产品就不能实现。因此,要想实现工业技术的进步,整个产业链的整体进步非常关键,一两个点的突破都不足以影响整个产业。我们国家也走在类似的路上,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关键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软件自己还不能自给,这正是未来需要不断发展的。
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人才的积累。有几个很高的高手对一个国家的产业来说微不足道,要的是成千上万个拥有类似能力的熟练技术工人才是整个产业的福音。我们国家在工业技术教育上还比较落后,很多领域甚至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正如华为前段时间公布的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计划中,强调人才的欠缺困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需要的人才体量是巨大的,那些从生产线上被赶走的低技术工人需要尽快地转化为可以从事更高层工作的高级产业工人。可以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职业教育会大大发展,至少可以向德国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而我们国家职业教育部分的实力有待提高。
在很多领域,比如半导体,并不是中国什么都做不出来,有些是可以做的,遗憾的是都是落后一两代的产品,其实这些能力已经很了不起,但是在很多领域,不能形成成功的商业,技术的进步将失去持续的支持。我们国家核高基项目中的很多项目,在技术上也许达到了目标,但是,由于商业上不能成功,短暂的达标很快就变成了历史,这也导致我们国家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科研支持形成了反复支持,反复落后的尴尬。当然,即使没有形成商业,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给社会积累了一些经验。事实上,相对于科技部的支持力度,很多领域的支持要求要大的多得多。我们国家半导体工业的落后就是由于没有配套商业的支持导致不能有持续性的进步,并不是从业人员不努力,而是投入不足,时机未到。
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的发展有赖于这个社会的文化基因,不同文化基因导致不同的发展路线,这在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身上表现非常明显。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不重视科学技术,技术的传承有保守的倾向,社会不重视技工等一系列的文化特点,其中有些更是阻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明星,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科学家,更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当领导,那么社会的竞争将使得更多人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正如德国,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读大学,而去进入技校,最后一样能够得到富足幸福的人生。
总的来说,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中国的一个瓶颈期,内外部情况都不随自己的意志在发生变化,任何情绪化的思维都不能解决问题,努力认清一些问题,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少点忽悠,扎实地解决工业领域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正是今天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们需要做的事情。也许还需要很多年的发展,中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谁又能在三十多年前还饿着肚子的情况下预测到今天中国的强大与富强呢?我们的未来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不能依赖任何人的施舍,事实上,所有的施舍都不是那么高尚的。
作者介绍
彭思龙
•CCF理事,会员发展与分部工委主任,CCCF专栏主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脚注
1 “板凳深度”:在足球、篮球等球赛中,替补球员坐在板凳上,也被称为板凳队员,用以指代替补队员。“板凳深度”,这里代指有实力储备的劳动者。
中国计算机学会
微信号:ccfvoic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CCF推荐
【精品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